9. (易错易混)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,正确的是(
D
)
A.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
B.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取出一半后,变为不饱和溶液
C.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大
D.一定温度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
答案:D [易错分析] 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,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,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就是稀溶液。
10. (2024·宿迁宿豫期中)一定温度下,某物质在 $100g$ 水中的最大溶解量如图所示,欲使 $60^{\circ}C$ 时该物质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,可采取的措施有(
D
)
① 增加溶质 ② 蒸发溶剂 ③ 升高温度 ④ 降低温度

A.①②③
B.①②④
C.①②
D.①②③④
答案:D
解析:
解:由图可知,该物质的溶解度在温度低于约60°C时随温度升高而增大,高于约60°C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。60°C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,可采取增加溶质、蒸发溶剂的方法;因60°C时溶解度最大,升高或降低温度溶解度均减小,故也可通过升高或降低温度实现。因此可采取的措施有①②③④。
答案:D
11. 某同学要测量一块不规则食盐晶体的体积,下列方法合理的是(
C
)
① 将食盐晶体磨成粉末,放入空量筒中,读数
② 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有饱和食盐水的量筒中,读取液面刻度的变化值
③ 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,收集溢出的水并倒入空量筒中,读数
A.①②
B.②③
C.②
D.③
答案:C
解析:
解:①将食盐晶体磨成粉末放入空量筒中读数,粉末间存在空隙,测量结果不准确,该方法不合理;
②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有饱和食盐水的量筒中,食盐在饱和食盐水中溶解度很小,晶体几乎不溶解,读取液面刻度变化值可得到晶体体积,该方法合理;
③将食盐晶体放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,食盐易溶于水,无法准确收集溢出的水,该方法不合理。
结论:合理的方法是②。
答案:C
12. $20^{\circ}C$ 时,取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种物质各 $20g$,分别加入四个盛有 $50g$ 水的烧杯中,充分溶解,情况如表(温度保持在 $20^{\circ}C$)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
B
)
|物质|甲|乙|丙|丁|
|未溶解固体的质量/g|4.2|2|0|9.2|
A.所得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
B.溶液中所含溶质最多的是丙
C.所得四种溶质的质量:丁>甲>乙>丙
D.升高温度后,甲中溶解的固体一定减少
答案:B
解析:
解:
选项A:丙物质未溶解固体质量为0,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不饱和,A错误。
选项B:溶剂均为50g水,溶解溶质质量:甲=20g-4.2g=15.8g,乙=20g-2g=18g,丙=20g,丁=20g-9.2g=10.8g,丙溶解溶质最多,B正确。
选项C:溶质质量应为丙>乙>甲>丁,C错误。
选项D:不知甲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,无法确定升温后溶解固体是否减少,D错误。
结论:B
13. (2024·宿迁泗洪期中)室温时,取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固体放入烧杯中,按如图所示加水搅拌充分溶解,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(
C
)
A.乙、丙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一定是饱和的
B.丁烧杯中的氯化钠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
C.乙→丙的过程中,烧杯中溶质质量不变
D.丁→戊的过程中,烧杯中溶液质量增加
答案:C
解析:
A. 乙、丙烧杯底部有未溶解的氯化钠固体,溶液一定是饱和的,正确。
B. 丁烧杯底部无固体,可能恰好饱和或不饱和,正确。
C. 乙→丙加水后,部分未溶固体溶解,溶质质量增加,错误。
D. 丁→戊加水,溶剂增加,溶液质量增加,正确。
答案:C
14. $20^{\circ}C$ 时向 $100g$ 水中不断加入氯化铵固体,充分搅拌后过滤,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表所示:
|序号|①|②|③|④|
|加入氯化铵的质量/g|10|20|37|40|
|所得溶液的质量/g|110|120|137|137|
(1)从表中可得出①②③④四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
③④
(填序号)。
(2)$20^{\circ}C$ 时,向 $100g$ 水中加入 $50g$ 氯化铵,形成氯化铵的
饱和
(填“饱和”或“不饱和”)溶液,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
37:100
。
答案:(1) ③④ (2) 饱和 37: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