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五网 全部参考答案 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答案 2025年通城学典课时作业本九年级化学上册鲁教版江苏专版 第130页解析答案
7. (2023·青岛)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“碳中和”,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。“筑梦”活动小组同学开展了“低碳有我”实践活动,请回答下列问题。
【活动一】调查碳循环。
(1) 观察图甲,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
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(合理答案均可)

(2) 基于“碳循环”视角,实现“碳中和”可以从两方面进行:① 减少碳排放;②
增加二氧化碳消耗

(3) 调查发现,我国的碳排放80%以上来自能源使用。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,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
A

A. 严禁使用化石燃料
B. 改进技术,提高能效
C. 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,进行封存处理
【活动二】探究碳“捕捉”。
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,可以用水和碱溶液“捕捉”二氧化碳。为比较“捕捉”效果,小组同学设计如图乙所示实验,装置a端连接压力传感器,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丙所示(已知:氢氧化钠溶液、氢氧化钙溶液都属于碱溶液且两者化学性质相似)。
(4) 图乙中,A、B、C中注射器内的试剂分别是水、饱和石灰水、氢氧化钠浓溶液,X的数值为
30
;分析图丙可知“捕捉”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
C
,图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
$\mathrm{C}\mathrm{a}(\mathrm{O}\mathrm{H}){}_{2}+\mathrm{C}\mathrm{O}{}_{2}=\mathrm{C}\mathrm{a}\mathrm{C}\mathrm{O}{}_{3}\downarrow +\mathrm{H}{}_{2}\mathrm{O}$

(5) “碳封存”技术也是实现“碳中和”的重要途径之一。某实验基地通过一定技术将二氧化碳压缩存入地下,实现二氧化碳的封存。从微观角度分析,这一技术能够实现的原因是
分子间有间隔

【活动三】计算碳“转化”。
(6) 基于元素守恒,小组同学推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具价值的物质,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。我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乙醇($C_{2}H_{5}OH$)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,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$2CO_{2}+6R\xlongequal{一定条件}C_{2}H_{5}OH+3H_{2}O$,其中R的化学式为
$\mathrm{H}{}_{2}$
。如果用此方法处理44 kg二氧化碳,使其完全反应,那么生成乙醇的质量为
23kg

【活动四】聚力助低碳。
(7) 实现“碳中和”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。中国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,如调整能源结构,开发使用新能源等,请写出一种新能源:
太阳能(合理答案均可)


答案:7.(1)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(合理答案均可) (2)②增加二氧化碳消耗 (3)A (4)30 C $\mathrm{C}\mathrm{a}(\mathrm{O}\mathrm{H}){}_{2}+\mathrm{C}\mathrm{O}{}_{2}=\mathrm{C}\mathrm{a}\mathrm{C}\mathrm{O}{}_{3}\downarrow +\mathrm{H}{}_{2}\mathrm{O}$ (5)分子间有间隔 (6)$\mathrm{H}{}_{2}$ 23kg (7)太阳能(合理答案均可) 解析:(6)由化学方程式$2\mathrm{C}\mathrm{O}{}_{2}+6\mathrm{R}\overset{\mathrm{一}\mathrm{定}\mathrm{条}\mathrm{件}}{=}\mathrm{C}{}_{2}\mathrm{H}{}_{5}\mathrm{O}\mathrm{H}+3\mathrm{H}{}_{2}\mathrm{O}$可知,反应前已知的碳、氢、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、0、4,反应后碳、氢、氧的原子个数分别为2、12、4,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、数目不变,可知6个R分子中含有12个氢原子,则每个R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,R的化学式为$\mathrm{H}{}_{2}$。设生成乙醇的质量为x。
![img alt=7(6)]
上一页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