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.(18分)(2024·盐城东台段考)从古“丝绸之路”到今“一带一路”,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和扩大。阅读下列材料,回答问题。
材料一 阳关万里道,不见一人归。
——庾信《重别周尚书》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——王之涣《凉州词(其一)》
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——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
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、外交路,……之后是民生路、商业路、世贸路,再之后发展成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。……物质交流的同时,中国文化……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。
——摘编自穆涛《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》
西汉统一西域后,公元前68年,西汉派侍郎郑吉等到渠犁一带屯田。公元前60年,任命郑吉为“西域都护”,都护府设在乌垒城(今轮台县东北)。
——摘编自晁福林主编《中国古代史》
材料三 2013年,习近平主席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……加快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,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,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。
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,延续千年,积淀了以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,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。
(1)指出材料一中的诗句所描述的区域及其特点,简述右侧壁画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目的。(8分)

(2)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,用史实证明丝绸之路不仅交流了物质也共生了中外文化,并阐述西域都护设立的意义。(6分)
(3)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提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伟大意义。结合所学,说说我们青少年应如何传承丝绸之路的价值和精神。(4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