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反思

信息发布者:admin

精心设计,整体把握

——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》教学反思

这一课的历史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,鉴于学生历史知识贫乏,对司马迁所处的时代、司马迁辛酸坎坷的一生及《史记》内容都知之甚少。因此第一课时前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查阅相关资料,了解司马迁及《史记》。但是我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。课堂上交流时,发现他们查找到的关于司马迁和《史记》的资料,仅仅只是人物的出生年代等等,很多孩子都是在《课课通》上抄的,根本没有涉及到课文的背景资料,这一教学环节是失效的。如果课前我用心查找些资料,给学生印发资料,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,介绍司马迁的生平等等,那么,司马迁形象可能更能深入孩子的心中。

第二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还不错,在教学过程中,我主要抓住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教学:1.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《史记》?2.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《史记》的?对于第一个问题,孩子们通过与发奋的比较,学生理解为“一场飞来横祸”造成。通过教师补充“李陵事件”,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、勇敢,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,是个是非分明的客观的史官;接着抓住“血溅墙头”“了此残生”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,他想象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,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;他想象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,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,理想没有实现,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,他是一个伟丈夫。接着解决了第二个问题,针对文中的重点句子对司马迁的内心进行细致的分析,司马迁受到了酷刑,在“横祸”面前,在“巨大耻辱”面前,司马迁几次想“血溅墙头,了此残生”,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,“我一定要活下去,我一定要写完《史记》”,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“忍辱偷生”呢?这个问题的设计,使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。是第二段中“父亲的临终嘱托”,是第一段里“从小听到的英雄故事”的激励。我并没有就此打住,继续追问学生:“除此以外,司马迁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呢?”这时,我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:周文王被关在羑里(yǒu,古地名),写了一部《周易》;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,后来编了一部《春秋》;屈原遭到放逐,写了《离骚》;左丘明眼睛瞎了,居然写了《国语》;孙膑被剜(wān)掉膝盖骨,竟写了《兵法》……在这一基础上,学生就感悟到了“我一定要活下去,我一定要写完《史记》”,这就是“发愤”!化屈辱为动力,化悲伤为动力,司马迁忍辱负重,终成《史记》。这样从整体上把握全文,教学过程也行云流水。

本页答案点评

用户评论

我要纠错